创新校地合作:苏州研究院蓄势待发
成立大学地方研究院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主动行为,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。学校抢抓智能电网发展机遇,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苏州研究院,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。
智能电网为校地合作带来新机遇
进入21世纪,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,成为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清洁能源、应对气候变化、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。我国也把智能电网建设纳入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。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总投资规模将达到约4万亿元,由此国内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。
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的苏州,此时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城市(包括直辖市)第二位,售电量更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。苏州市领导敏锐地捕捉到智能电网产业的广阔前景,并将智能电网产业列入四大跨越发展工程,苏州将借此拉动相关投资3000亿元。
长期以来,学校围绕着电网发电、输电、配电、变电、用电、调度及信息通信等环节,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,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,建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基地,在能源电力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。为应对能源电力发展的新形势,2009年7月,学校在第一时间集合多位在智能电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,起草了《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报告》,参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。
一边是电力行业的最高学府,另一边是智能电网创新需求旺盛的地方政府,率先抛出合作“绣球”的是对产业需求更为迫切的苏州。2009年10月,苏州市一支由近50名政府官员、企业家组成的阵容强大的科技团队来校访问,双方签署了全面合作的合同协议。李和明副校长与周伟强副市长代表双方签字,校地双方搭建起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,标志着校地实质性全面合作的正式开始。
共建研究院助推地方经济发展
合作协议签署后,学校深切地感受到了苏州市旺盛而迫切的科技需求,更看到了校地之间的合作前景,开始积极探寻校地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。苏州市民营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,位列全国第五位,对工业尤其是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的智能电网创新需求旺盛。此前已经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东南大学等8所“985工程”院校先后与苏州市共建研究院,成为这些大学在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。高水平科学研究及高技术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合作平台。这些研究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。享受苏州市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,是一种受到大学普遍欢迎的合作模式。对学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。从战略层面来看,学校在南方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基地是十分必要的。苏州研究院的合作模式开启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绿色通道。
2010年2月,苏州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巨型“中央企业.苏州市合作发展恳谈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”。学校与苏州市签署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共建协议。双方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共建研究院。由苏州市工业园区出资代建,研究院为独立法人,由学校按照直属二级学院管理。
2010年,学校成立苏州研究院筹建领导小组,之后研究生筹建工作组部分成员入驻苏州开展工作,研究院建设工作正式启动。7月,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正式揭牌。9月,学校有关专家为苏州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作了题为《发展智能电网战略性新兴产业,支撑苏州又好又快发展》的专题报告,对苏州市发展智能电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出了深刻分析,得到了苏州市领导的好评。
学校支持研究院在内部管理、科学研究、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,一年多来,在苏州市政府及工业园区的扶持下,研究院围绕智能电网、新能源、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。2011年底,苏州研究院建设规划正式出台,一期占地48亩,总建筑面积60323平方米,其中智能电网科研区和产业园23020平方米,教学面积10027平方米,行政办公面积2892平方米。一期用房建成以后,研究院奖规划容纳师生约1800人。学校将本着“特色化、产业化和研究型”的发展战略和“立足苏州,辐射长三角,推动华东地区经济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紧紧围绕智能电网建设、节能减排、新能源开发利用等能源电力发展的前沿或核心领域,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基础,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、开展高水平合作项目的科技创新和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,使研究院成为苏州及长三角地区集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和成果产业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学实体。
|